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冯博周末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员与他有着同样问题:长沙达内编辑收集了具体问题飞机上仪表太多,第一次单飞时心里紧张、容易产生恐惧……,学员经常会因为错按按钮,导致飞行的危险性。针对这样的现象,冯博产生了做个远程协助类工具的想法。
2014年年底,冯博成立"ARFRONT",专注于提供增强现实解决方案。团队开发了两款产品:基于AR的远程协助平台Sensei和AR博物馆。
团队目前主要针对前者进行开发。Sensei可以让专家远程进入用户所处场景,通过虚拟工具指导用户学习、操作物体,相关指示可映射到用户的AR眼镜内,让其接收可视化建议。
目前,团队已与医疗和电力行业的两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注: 冯博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学习计算机工程的冯博,毕业后一直从事着人工智能及计算机视觉方向的工作。在爱立信、IBM等高科技企业的工作经历,让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着深入的理解。
冯博格外关注计算机视觉产品的最新发展动向,他经常去CES之类的大型展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从Google Glass到Oculus,从HTC VIVE到Microsoft HoloLens,每一款VR、AR产品的传感器、显示屏他都会去仔细研究。
当硬件产品渐渐丰富且有一定成熟度之后,冯博觉得运用在上面的软件也即将迎来爆发式发展,需提前进入行业。
"VR和AR最终是要结合在一起的,但是AR的市场潜力要远大于VR。"基于这个判断,冯博跨入AR软件开发领域。
2014年年底,冯博在加拿大成立"ARFRONT"。联想到此前自己学习飞机驾驶的经历,再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他决定做一款软件,利用AR远程协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有了想法之后,冯去各大展会研究竞品,发现他们的软件不便捷。比如,用户需打印二维码放置在正确的地方,才能使摄像头进行精确定位。
为了保证未来自己能够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冯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从底层开发做起,自己研发SDK。
要搭建技术壁垒,必须招到优秀的人。但团队搭建并不顺利,北美地区优秀的人才基本被硅谷的大公司所吸纳。
冯博只好一遇见心仪的员工,便与他们谈产品理念、潜力,以此打动他们。一番努力后,冯博组建了6人团队。第一个产品--Sensei的底层技术研发从2015年年初正式启动。
增强现实产品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对现实场景与物体进行定位跟踪。能智能识别障碍物的位置、距离和高度,以确定主体所处的位置不发生偏移。
受硬件设备所限,团队最开始依旧利用打印的二维码进行跟踪定位,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他们随后又研究了SFM(Structure from Motion)。它虽不用打印二维码,但是需要在使用前将用户所处的场景扫描一遍,这对多数需要紧急远程协助的用户来说不具备可行性。
冯博创业前曾预计AR眼镜类设备将在两三年内进入高端消费者市场,这样他们的产品就能针对AR眼镜进行开发。但几年过去了,硬件产品的产能依旧收到限制,冯只好考虑产品对于其他硬件设备的支持。
消费者最常用的设备,如手机、平板等都是单摄像头的产品。这就要求团队开发的产品,既能满足单摄像头设备的使用,又可做到对场景的及时定位与追踪。
◆用户在利用Sensei学习单人飞行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决定去挑战单摄像头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虽然开发难度很大,但团队为了产品的易用性,只能选择这项技术。
随后,考虑到国内对于新产品应用的速度更快,冯博于2016年年初在西安创建了分公司,进行ARFRONT的内容和市场运营。
6个月后,ARFRONT首款产品Sensei基础版在AWE中国展会上正式亮相。团队也与电力行业、智能医疗企业达成合作。
到2016年年底,单摄像头SLAM技术的研究基本完成。其研发的SDK在经过识别跟踪技术训练后,已经能辨别二维及简单3维物体,其准确率已处在同领域第一梯队中。
用户移动时,其所持的单摄像头设备只要具有640*480以上分辨率,就可以实现实时的场景跟踪定位。在室内,用户30~50米的移动距离所产生的位移偏差在5~10厘米。
这时用户通过AR眼镜、智能手机、平板就能获取专家的可视化建议,且无需深度摄像头或双摄像头。
◆SLAM技术室内追踪定位效果
今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利用ARFRONT的产品完成了一场一个小时左右的远程会诊。
当主治医生带着AR眼镜进入病房,系统会自动识别并将相关病人的病历显示在病床附近,医生可自主翻页。远程专家组则用虚拟画笔标记病人身体部位,提示其进行相关检查。
Sensei企业版本预计在2018年完成开发。团队现寻求pre-A轮融资,主要用于通信加密研发、功能性拓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