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端午节前,达内长沙学校据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对指导和规范保护、传承、利用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文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效果仍不乐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立法未给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对节日,我每次都是充满期待,但真正到了那天却觉得很乏味,端午节更是如此。在农历的传统节日中,端午应该算是最没存在感的那个。”在北京从事幼教工作的穆荣说,春节自不用说,万家团圆的日子,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中秋也有团圆的意味,现在很多公司也都会举办中秋晚会,“在高楼大厦里的城市人,端午节除了吃几个不太好吃的粽子,多放一天假,与平时并没有太大区别”。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传统习俗渐行渐远,穆荣的老家在湖南溆浦,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大小端午的说法。常说的五月初五叫做小端午,五月十五才是最正式最隆重的大端午节。至于这个传统的由来,穆荣告诉记者,传说是因为古时交通不便,屈原的死讯传来时已经过去了10天,所以才有大小端午之分。
“至于过节,那一天家里是一定要好好吃上一顿的,大菜一般都是鹅,不爱吃鹅的家庭也起码要有一只鸭子上桌。粽子的种类尤其多,形状上有尖角的、长条的、方正的等,馅也很多样,枣子、豆子以及肉馅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有胳膊粗的长条形的腊肉粽子,里面包的是实实在在的肥瘦腊肉,煮熟以后油脂渗入粽子里香气扑鼻十分诱人。”穆荣回忆说,赛龙舟也是很吸引人的,“端午节那天,乡镇都会派出自己的队伍和龙舟在小城里比赛,较为正式的会在开始前祭祀屈原,跳一场傩戏”。
在穆荣的印象中,龙舟赛的地点就在镇边的河里,每年各村都会有一两条船参赛,隔几年还会有新的龙舟下水比赛。“如果村里今年有新龙舟下水,那么船上人的姻亲要准备红布、爆竹、红包、饮料等‘接龙舟’,据说可以让龙舟划得更稳、更快,保佑一船人的平安。不过,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村每年都会有新龙舟下水,‘接龙舟’也就不再像以前那么隆重了。龙舟赛参赛的大多是村里的青壮年,尽管这几年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但是端午节这天,还是会有很多人特地从外地赶回来,一是为了和家人团聚,再就是为了上船比赛了。我们这边讲究划过船之后今年的运气就会特别好,这大概也是很多人都热衷上船的原因吧”。
在北京当健身教练的颜亮来自山东烟台,他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姑娘们要在端午节前赶制香包,“那段时间街上会有挑担子卖杂货针黹的,大小姑娘们会买各种彩线,在端午节前的几个夜里赶制香包,就是放上香的艾蒿,还有其他的香草,缝制荷包,然后穿上彩线。端午节那天,姑娘们与小伙伴交换荷包表达友情,或者送给心仪的小伙子表达爱慕之情”。
除了上述比较大众的习俗,各地还有端午节的地方性民俗。在北京上大学的程菲告诉记者,山东潍坊老家的习俗就是端午节看闺女,“这一天父母会买了礼品去出嫁的女儿家吃团圆饭,看看女儿在婆家过得好不好,但是现在这个习俗被一些人指责为‘倒孝’,这就让人很难理解。现在,只有一些家庭保持这个传统,大多数早都不看了”。
不可否认的是,端午节的“身份”与其被“瘦身”为粽子节的现实有些不符。“在现代城市社会,传统的节日像是被晒干的咸鱼,缺少了文化韵味,只剩下干枯的形式。这也许是一些人觉得传统节日乏味,更愿意过洋节的原因。”穆荣说,社会发展演变的趋势无法阻挡,但不意味着传统的文化、习俗会消失,“我们每个人学到的历史、受到的教育、读的诗词歌赋,都有着古代文化的影子。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的。那些传统文化习俗总会找到一种方式,与现代文明融合”。
进一步构建合理法律体系,然而,多位受访专家也表示,在新形势下,包括端午节民俗在内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下去,仍面临一些问题。
“有关研究者认为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起步晚、速度快、成效大、问题多’,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或者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实现传承发展的突出问题。”胡文臻说,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老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保护措施不到位、属地与单位管理扯皮、项目建设拆迁、环境污染、人为工程破坏等问题,还有的以口传心授、师徒传技等方式进行保护应用时加入功利性和随意性,出现了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随意改变的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