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杨建军表示,长期以来网络运营者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普遍存在隐私条款笼统不清,不主动向用户展示隐私条款,展示内容晦涩冗长,征求用户授权同意时存在“一揽子”打包授权等,擅自扩大范围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私自共享、转让个人信息等问题突出。
苹果公司9月发布新一代手机iPhone X,其中最大的变革之一是取消以往的指纹识别(Touch ID),改为通过“刷脸”实现识别解锁。“只要看一眼就能解锁?面部数据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这样的疑问开始出现。
当前,移动设备和应用数据安全正在遭受挑战。滥用数据、盗用数据、买卖数据……很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将风险暴露在外。改进隐私条款设计,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水平已迫在眉睫。
脸部识别到底安全吗?
随着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iPhone X手机引入面容ID(Face ID)技术,个人隐私保护也成为业内外热议的话题。未来会是一个刷脸的世界吗?
目前在业务远程、移动化的同时,用户信息在透明且强大的互联网信息中正面临着巨大考验。之前就有媒体揭露出非实名银行卡正充斥在各大交易平台用于洗钱,12306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也曝出用户信息泄露导致大量用户被恶意注册的问题,而近期曝出的验证码黑产业链也揭露了原有互联网身份验证体系缺少足够的安全性。
第三方应用过度收集数据用户隐私风险大增
人脸识别技术能否给行业带来改变?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中新的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但其背后的隐私和数据保护,已经成为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迫在眉睫的要务。从整体移动终端市场来看,应用领域数据滥用的情况十分突出。第三方应用对于个人信息过度收集、隐秘收集和诱骗收集的情况日渐增多。
第三方应用过度收集数据用户隐私风险大增
人脸识别技术能否给行业带来改变?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中新的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但其背后的隐私和数据保护,已经成为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迫在眉睫的要务。从整体移动终端市场来看,应用领域数据滥用的情况十分突出。第三方应用对于个人信息过度收集、隐秘收集和诱骗收集的情况日渐增多。
免责声明:本文由长沙达内小编转载自网络,旨在分享提供阅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